专题分析研究

关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都氏渊源的探讨(都基民)

点击数:41352013-09-03 15:19:55 来源: 《华夏都氏寻根录》第一辑


 河南安阳市滑县都氏渊源探讨



  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是都氏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主要居住地有: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寺台村和西九营村、濮阳市清丰县固城乡都张庄、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新庄村、焦作市沁阳县山王庄、郑州市中牟县草宋村、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干河村以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都村和广平县城、邢台市任县邢家湾镇穆口村等都有都姓人居住。其中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寺台村和西九营村70%的人姓都,村里有都氏家祠,也有族谱。多年来,周围一些地方的都氏族人以此为始迁地,经常前来寻根祭祖。

  2008年,安阳市都氏族人都耀中先生提供了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寺台村的都氏族谱资料《都世箓谱》,据此可以初步了解当地都氏的历史渊源。

  这份《都世箓谱》最初形成年代为“大明崇祯七年(1634)岁次甲戌孟冬望月”,都开运手著。之后,清康熙12年(1673)都恒信重录,清乾隆20年(1755)都俊杰重修,清嘉庆十年(1805)都大用、都万锺、都七步协力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众族人同修。其中的《族谱引》提到:“都氏族谱谱都氏之族也,都氏系前朝都督府大元帅之后,迄今世代遥远兼蔓延繁多,其详不可得闻也。”先祖的名字提到“歪天成”、“保仲祥”、“保仲宽”等以及无具体名字称呼的“大老”、“二老”、“三老”、“五老”等,并以“不可考”而未作进一步解释,没有明确其历史来源。这份都氏族谱记载的是“大老”这一支,其他几支则没有表述。

  根据以上族谱资料,结合蒙古支都氏族谱记载,本人以为,这支都氏很有可能与山东牟平都氏同源,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出身的必里海的后裔。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族谱形成的年代为明朝,族谱中提到的“前朝”就是元朝,而“都督府大元帅”不可能是汉人,应该是蒙古人。这与山东牟平都氏始祖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相吻合。元朝都达鲁花赤就是地方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

  2、族谱中先祖的名字提到“歪天成”、“保仲祥”、“保仲宽”等以及无具体名字称呼的“大老”、“二老”、“三老”、“五老”等,并无冠以“都”姓,这与原是蒙古族的先祖情况相符。山东牟平都氏始祖“必里海”,儿“抄儿”,孙“不老赤”,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后,其后人散居民间取姓为“都”。

  3、据山东牟平都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必里海的后人其中有弟兄三人“散处本境乡村”,即今天山东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先祖,而其他人“更有赴盛京、赴外邑者”。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均以“都”为姓。

  4、元末明初,面对着民族的仇恨和杀戮,必里海的子孙散居民间,与汉人单姓习惯相同,形式上融入汉人族群。恐怕还是有惧汉心里,或有其它原因,绝不公开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在文字中对老祖宗历史的表述都比较简化,这也是其中的特点之一。

  5、据吉林长春都兴艳介绍,父亲都本和在世的时候(都本和,1921~2004,东北科学院研究所光化学有机室化学工程师,1949年研究感光剂、制造感光纸填补了我国不能制造感光纸这一空白,为新中国在制造感光材料纸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根据祖父、父亲生前所谈及本人所知情况整理了一份家族资料,其中介绍:先祖系蒙古族皇元宗室,始祖必里海公官拜都达鲁花赤,兼管驻地诸军劝农事。老家是河南卫辉府滑县都家庄,在元黄朝代,都氏宗族部分迁移到河南,在清朝太平天国时义和团炮打滑县,曾祖财、有、富三公携家逃荒来到东北,其中一公落户在沈阳、一公落户在江北,财公落户在宽城子(长春)。曾祖财公落户长春北郊水泉屯,当时祖父三岁,种田维持生活。我家蒙古族改汉族是在民国初期,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务使满、蒙、回、藏同化於我汉族”的政策影响下而改的,后经申请批准恢复了蒙古族。

  在各地姓氏来源中记载,自山西洪洞迁移各地的各姓氏确实很多,也有相关史料予以佐证。但是,一些失去族谱而无法自圆其说的各地姓氏往往以此为据,这一现象在全国比较普遍。本人以为,在没有确切佐证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关史料才能确定,否则只能以“传说”、“据说”、“据传”来解释,而不能用“据查”来记载,以讹传讹,给历史探究造成障碍。

  安阳滑县都氏源于比里海,属本人一管只见,希望有关人士提出相关资料予以佐证。更希望各地都氏族人提供当地都氏族谱资料,以便相互对照,弄清当地都氏历史的来龙去脉。


附录:山东聊城都齐寨都氏族人都景祥分析

  从时间、空间上看都齐寨和寺台村都姓是可能有联系的。一:寺台村是元末明初立村,约在1368年前后;都齐寨在1405年立村,前后相差无几。约差一代人,所以寺台村的大老、二老;和都齐寨村的三老、四老应属于同一时期人。二:空间上。看一下地图即可得知,两地相距不远,且有河流联通。漳卫河在古代是有名的河流,宋代称御河,隋唐为运河的主要部分。属交通要津。自滑县顺河而下到馆陶,或自馆陶溯流而上到滑县都是有可能的。沿河出行、邻水择居也是应考虑的。三:都齐寨明确记载,大老、二老迁居河南。而滑县则对三老、四老(或五老)及后代,无明确记载。据此,可以考虑查证一下,寺台村都姓与都齐寨都姓,可能存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