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氏文化讲坛

弘扬家族文化 再铸中华辉煌(沈阳 都吉君等)

点击数:41492013-09-06 10:00:37 来源: 《华夏都氏寻根录》第一辑


弘扬家族文化 再铸中华辉煌

——在首届华夏都氏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沈阳   都本伟   都媛   都向辉   都吉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各位都氏宗亲:

  你们好!

  在这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在这美丽富饶的胶东大地,在这亲情融融的祖籍故乡,今天,我们怀揣着激动和梦想,肩负着家族的昌盛与发展,传递着亲情与责任,从祖国四面八方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首届华夏都氏文化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因事不能前来的辽宁信合都本伟董事长、辽宁师范大学都媛编审、沈阳市人才办都向辉主任,对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都氏家族建设的各位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对精心筹办并付出大量心血的祖籍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都家传人能够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缅怀祖先,共创伟业之精神表示敬佩和激励!为传承都氏家族文化,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共享世界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再塑民族辉煌,借这次论坛之契机,谈以下三点感悟,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弘扬家族文化是时代的要求

  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魂,文化让我们的家族富有内涵,文化促使我们的家族血脉相连。我认为,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没有文化的家族,也是一个不能彰显活力的家族。所以,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耀眼于世界的东方,而都氏家族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成为世代传人的骄傲。生活的富庶,时代的进步,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这些年来许多家族成员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快捷的资讯,以《都氏家祠》为依托,找到了自己的根,聚集在一起谈古论今,追根溯源,从最初认亲的激动、新奇、热情、感动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地思考和探讨家族未来事业的传承,特别是如何弘扬和光大都氏文化,研究探讨华夏都氏的历史脉络,缅怀祖先的历史功绩,勉励后人秉承传统、勤勉敬业、厚德报国、兴我中华,人人有责这个更理性更高的层次上去集思广益,共同探究,让我们倍感欣慰,让我们充满期待。因此,这个论坛在都氏宗亲共同呼唤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家族的需要,我们每个家族成员,都应义不容辞地广泛参与进来,畅所欲言,集智献策,携手并肩,继往开来,共同繁荣我们的家族文化,共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文化的旗帜在我们精神的高地永远飘扬,让文化的清泉在我们心灵的田野永远流淌。

  二、弘扬家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有赖于我们的先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传承不衰。而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断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礼乐道德文化的特性所致,而礼乐文化的载体,则又与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家族式文化承载体系密不可分。中国人的特点是聚族而居,中国文化的传承除了国家的倡导外,主要是靠家族文化的力量。都氏先祖们,把他们平生日积月累的经验、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成为一代代人生存奋斗的理念。

  今天,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唯物的观点,才能推进家族文化的发展。任何事情都是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变化的,我们应消除主流文化对家族文化的误解,在去其糟粕、摒弃了许多消极的东西后,新世纪的家族文化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依然形成国家凝聚力的一种文化因素,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因素,体现了正面的价值,显示出蓬勃向上的活力。

  首先,从观念基础上来看家族文化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冯尔康认为,家族的凝聚力来源于浓厚的“一本”观,寻根、寻根、寻根祭祖,把根留住,人们认为祖宗犹如树木的本根,子孙则是枝叶,千百万子孙,皆源于一个老祖宗,追根溯源,绵延不断,永远怀念,族人就牢固地凝聚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观念是崇奉炎黄始祖,以“炎黄子孙”而自豪。从“一本”观到炎黄认同,是家族的一本观为炎黄认同奠立了思想基础。炎黄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实乃家族“一本”观顺理成章的必然发展结果。两者高度一致。

  其次,找准传统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家族文化则是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这中间似乎有一根链条将两者衔接起来,由孝到忠的国家认同观念,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天下,发展到今天是奉献社会与忠诚于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丰富其内涵,摒弃过时的东西,保存和发扬顺应时代要求的成分,这也成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一个基本动力。

  第三,从尊祖敬宗的个人意愿到大家的共同心声。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一种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人人有责任确保家门清白、世代忠厚传家。虽然有其狭隘性,但也是一种历尽艰辛、积极向上、出人头地、事业有成的目标——为祖宗争光,同时也是在律人律己、为国家尽职尽责。“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要溯源追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之心,进行永久的纪念——世世代代的祭祀。在认祖祭拜中家族人的心贴得更紧,更加团结和谐,一个个小团体和谐了,一方稳定了,就会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实际上这几年各个省都有许多家族同心协力、挖掘历史、繁荣经济与文化,实施了许多战略,为地方、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安徽徽州,6000余座宗族祠堂带给他们的家族以强大凝聚力,家族丛书与族谱的出版也带来了家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造成了徽州文化独步东南的态势。以此徽商也拉动了徽州经济文化的腾飞,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可以设想,搭建起家族这个平台,就可能演绎亲情和血脉的新篇章。认祖归宗、同根共荣的理念,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家族携手发展。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许多学科,它不仅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一个侧面表现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刻记着时代的烙印,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弘扬都氏家族文化的具体设想

  姓氏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历程与发展、光荣与梦想。泱泱华夏、五洲四海,姓氏情系家族中每一位亲人。著名书法家都本基先生为本次论坛书写的“天下都氏一家人”,让我们看了倍感亲切,自豪感油然而生,让人们铭记一个姓氏,了解一个家族,拥有一片天然相系的发展舞台,拥有着一份天赐的自豪与情感。

  我们都氏家族,是中华民族众多家族中的一员。以山东牟平北头村的家祠为依托,以家祠博客为阵地,短短几年,幅射全国的广大都氏有识之士,呼吁、挖掘、搜集、研讨、提供有关家族的资料和信息,致使都氏文化初见端倪。家族联谊会一开始就在主持司法工作都本有先生指点下,牢牢把握方向,保持家族小群体文化同国家大一统文化的一致性;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始终如一地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和谐、发展做贡献。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但我们深知,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和使命,任重而道远。作为家族成员,我们就此次论坛,想提几点初步想法,仅供大家讨论。

  1.集中财力物力,集资修缮都氏祠堂,使经历200余年风雨侵蚀的祠堂焕然一新,成为我们世世代代祭祖孝忠的圣地。但风格不能改变,要保留历史原貌。

  2.重新修订《家谱》,使之能更加完善、通俗、反映出一个都氏家族代代相传、延续发展的轨迹。兴修家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和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现在的家谱有30余种版本,如何才能去伪存真,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缜密考证,挖掘整理,求同存异,突出主线。在此基础上,最好出一本族谱书,让一代代人珍藏传承下去,成为我们都氏族人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3.重新制订一个家训:比如:厚德、博学、敬业、报国(可以集思广益)。以此激励所有家族成员恪守家规,发奋图强,不辱祖先,创造伟业。

  4.创作一首家歌,这个我们已经有了。最好刻成光碟,让人人都耳熟能详。

  5.编一套丛书。把我们的都氏文化渊源、祖先故事,古代、现代、当代的优秀杰出人物,收录在册。以前出版的挂历、画册也可收录其中。以此来宣扬先辈们的荣光,他们的历史功绩,他们的卓越才能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处事方式,为后代树立行为楷模。

  6.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反映都氏家族发展历程、英雄人物业绩,再现都氏辉煌历史,扩大都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这一座祠堂、一本家谱、一个家训、一首家歌、一套出版物、一部电视剧,构成了一份都氏家族的精神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让宗祖的文化、宗祖的历史、宗祖的辉煌、宗祖的荣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烁,在我们明天的愿景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在文化牵引发展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支撑,打造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平台。如开办都家酒馆,北头村旅游景点、都氏博物馆、都氏蒙古文化社团等,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双赢。首先,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向对头,职责到人。其次,周密论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每年有计划,五、十年有规划,扎实迈进,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最后,制订具有可操作性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共同意愿,让都氏家人都参与进来,营造人人有责、同根同荣的浓厚氛围。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工作顺利、幸福安康!希望各位家族宗亲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坚持不懈,共同发展,就一定会扬起都氏家族文化大旗,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

  谢谢大家!


  都本伟,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董事长;

  都 媛,辽宁师范大学编审;

  都向辉,沈阳市人才办主任;

  都吉君,沈阳炮兵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