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932013-09-04 20:41:56 来源: 《华夏都氏寻根录》第一辑
关于都姓历史的深入探讨
沈阳 都东东
沈阳都东东先生就都氏历史文化研究著文,就家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责任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同时提供了从长辈那里了解的相关资料,现发表在这里,供大家研究和探讨。希望以此能抛砖引玉,挖掘出更具历史价值的资料!
基民、各位宗亲:
《家谱》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繁衍的记载,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记录,它是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完整。几千年来,我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困苦和战乱动荡,但华夏之族依然繁荣壮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包含了团结、和谐、友善和自强不息民族意志及精神。而构成这一文化的元素就是多民族的文化包容、习俗兼容、传统通融和民族共融。有文化的民族是永存的。从这一点来看,修撰和完善《家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业。因此,作为华夏子孙的每一位都氏成员,都有为传承民族文化尽心尽力之责。
我呈递基民的《家谱》,是经我叔父都兴亚(沈阳市公安局警监)近年所修,也算叔父是为维护中华文化之文明,而尽绵薄之力。
多年来,由于受祖父(本德。曾任民国时期的教育局长)、祖母(王氏克静)和母亲(李氏玉凤)的熏陶及影响,我力所能及地注意收集有关都氏家族的历史。但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所限,导致收集的资料有限,加之族人中高人林立,故未敢造次。近来,在族人的启发和鼓励下,斗胆将本人所掌握的相关资料献出。如有不当,还需诸位包涵、指正。
一、究竟原始《族谱》(家谱)是何样?
文革前,祖父曾遗留一本《都氏族谱》,由我祖母收藏。在我的记忆和家母的回忆,这本《家谱》是宣纸线装刻印本,书中还印有“家庙”(与现在北头村的家庙一样)、“祖宗像”和“世系图”,共有东、西、南三大支,脉络清晰(与现在家庙里挂的一样,但好像比家庙里的多,要么就家庙里的内容不全。我还未就此事询问牟平老家是何原因),还有一些先祖迁徙的路线图或栖息地等。后来,“文革”来临时,这本家谱转手于我的父辈们。文革结束后,这本家谱不见了,久寻而不见踪迹(有说被一父辈给烧掉了)。多年后,我叔父兴亚寻到一本家谱并修撰,虽极尽所能,但内容明显不如以前的那本全。不知老家或其他族人手中是否还有此家谱。敬请告知!
二、山东都氏系蒙古族与姓氏的来历
我们现在仅限于“家谱”所述,都氏系蒙古族,始于“必里海公”,而认知都氏的来历。虽有我族前辈们的不断探索研究,但缺少佐证依据,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因为,必里海公属蒙古何系?从必里海公到“镇、亮、宁三公”经历了多少年?因何我族姓“都”?尚无记载。(有的也只限于探讨阶段)。
据我掌握的现有材料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
本族系蒙古族,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姓氏始于元末明初。元末我祖先“普颜不花”任“都达鲁花刺”时,镇守“山东青州”。时遇“明军”攻城,“普颜不花”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在“弹尽粮绝,明军破城之际”,“普颜不花”全家人“不降自尽”,城中生物皆无。后,明军在一井中发现一抱婴的妇人。这一妇人是“普颜不花”小儿子的奶妈,所抱之人是“普颜不花”的小儿子。明臣李文忠将此事报告“朱元璋”,朱有感于我祖先爱戴民众和忠义之举,优待我祖仅存之后,并赐姓曰“都”。
此史料来源于原《家谱》(那本线装带图的。大家如能尽快找到最好)的记载和我祖父的笔记及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并从《元史》和其它元杂史中寻得。经查,“普颜不花”确有其人其事,因世袭承“必里海”之他官爵。史记,“普颜不花”为“托雷”之后(托雷系成吉思汗之子,忽必烈之父),还是蒙古族少有考入“状元”之人。
“普颜不花”之子姓都后,再育两子,一子姓都,另一子姓普(取“普颜不花”的首字)。资料记载,祖上为防“明人”翻后账,祸及满门,故将两个儿子分姓“都”、“普”,并将“普”姓儿子迁往外地“隐匿”,嘱咐其再生子时须再改姓氏,并从此互不往来。从此,普姓之后,除姓普的外,相继有姓化“普颜不花”的花音和姓部(普颜不花的不音)、姓冒等等。经查,《普氏族谱》、《部氏族谱》等家谱,确有此记载,相互印证。
以上资料,进献与族人斧正。敬请赐教。
Copyright © 2008 - 2025 Dushijiaci,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氏家祠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ICP证:鲁ICP备13026789号-2 技术支持:都百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