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英烈的行善老人都本善(都基成)

点击数:41992017-07-07 21:53:05 来源: 都氏家祠


 

一门双英烈的行善老人都本善

都基成

 

       都本善,人如其名,一生乐善好施,誉满乡里。
       都本善1900年出生于山东牟平王家庄村。幼时家贫,仅读过一年多的私塾,年少时就开始学缮草房谋生。那个时期胶东半岛的民房基本都是草房,缮草房的缮匠都是手艺人。身高一米八二,体健,手巧的都本善很快便成为独挡一面的缮匠、掌尺。后来更成为享誉姜格庄和龙泉两个乡镇的行内名家,每年春天上门预约者络驿不绝。他白天去给别人打工,晚上回家经营自家的田地。冬天农闲,便跨海去养马岛为人推磨。别人一天磨四升,他则每天磨四升半,深得顾主青睐。他勤于劳作,俭以持家。每年温暖时节,他将上衣披在身上,干活的时候总是将上衣挂到树上,并不舍得穿。其克勤克俭的程度可见一斑。
       都本善原本育有十子,有半数夭折于饥荒和疾病,连丧5子之痛。然解放战争期间,他却毅然让儿子兴河、兴江参军上前线,后双双牺牲于著名蒙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成为远近闻名的“双烈属”。然而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党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
       其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且多谋善断。虽然从不曾担任过一官半职,然而,凡邻里间家务争执、邻居纠纷乃至官司诉讼,多热心调解,促其合解;也常出面找领导为民请愿。在村里广受赞誉,备受尊敬。
       他乐善好施,慷概助人,堪称乡中一绝。当时村有居民不足二百户人家,却有七十八户人家向他求借过钱物,且从不计利息,甚至从不留欠条。间或有欠户遗忘或长期家贫无力偿还者,他从不争执,绝不逼还,常常主动豁免。在物质匮乏、资金紧张年代,他的收入其实也不高,其来源主要是政府每月发给的7元抚恤金及每年春季为人缮房的工钱而已。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从不枉花一分钱,多次主动借钱给盖房、娶亲却家景贫困的村民,或数十元,或二、三百元。在当时一个整劳力一个劳动日只有几角钱收入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时至今日,四、五十年过去了,尚常有当年惠及的村民,感念其恩徳时热泪盈眶乃至痛哭流涕。
       他为人仗义疏财。上世60年代,其68岁的妻子在路边田间被邻村男子骑自行车撞倒造成大腿骨折,送文登整骨医院治疗三个多月也没能接好,从此残疾卧床,不能下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侍候照料妻子的所有事情,除了在隔壁居住的儿子儿媳及孙子孙女帮助以外,就全靠他一人承担。虽然他也时常感叹想不到自己六、七十岁了却要学着做饭,但却从来没听他怨天尤人,怪责肇事者。相反,当得知其家景贫寒入不敷出时,当即宣布连医药住院费也不用其承担。感动得肇事者当即下跪道歉、称谢。此后十几年间也从没找过肇事者的麻烦,甚至从没怨恨过此人。如此心胸,如此度量,实非常人所能及。
       数十年后,其孙都基永回乡办工厂兴实业,众乡亲予以了超乎想象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支持。这在所谓“钱不借,车不借,老婆不借”的“三不借”时代,能够创造出不依靠银行兴办企业的奇迹,这不能不归功于老人当年的善行。很多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明言,是为了报答老人当年的恩义。
       晚年,他全心神地倾力培养身边的孙子辈上学。其孙都基永、都基成两兄弟于全国刚开始恢复高考的1978年双双考上大学,成就了当年全县唯一的一家同时出了两个大学生的佳话。数年后其孙女都基莲也金榜题名,被乡亲称赞为"一门三进士”。这成了老人晚年最引为自豪的话题。但许多年过去了,很多村里人仍然坚信,这是他多年来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结果。
       1983年5月,终身勤俭、一生行善的老人都本善无疾善终,享年八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