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氏文化讲坛

同姓以礼相称 彰显族人文明(都东东)

点击数:74472014-05-30 20:56:37 来源: 都氏家祠


同姓以礼相称    彰显族人文明

沈阳 都东东(基)


  “您贵姓?”是我们中国人很普遍的问候语,“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中国同姓的陌生人相互之间很常见的拉进关系的说辞。因此说,姓氏在中国的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历史上,中国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凡能保留至今的姓氏,均有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都氏姓氏亦是如此。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以礼相待”或“名不正,言不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氏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同姓人相见需要互称时,往往会因对方的年龄小但辈份大,或因对方的年龄大但辈份小,而不好启齿。如不带辈份尊称,又易被视为“不循伦理、不懂礼数”之人。由此,族人们希望能够研究和确立族人之间既和“礼”,又和谐的称呼。现将个人的一点拙见呈与族人。


  一、都氏人称呼的现状

  在这里有必要先提及一下什么是称呼(有称呼和称谓之分,这里只做笼统的说明)。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素养、对人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社会风尚。族人是因历史形成的亲族传承关系,互相之间存在辈分沿袭而成的各种称呼。尤其是族人的称呼体现了一支世族的家庭教养、道德修养和文化涵养。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目前,都氏族人的称呼方式大致是这样的,晚辈对长辈无论年龄大小,一般按辈份“排字”(如山东烟台都氏“元本兴基业”等)相称。例如:老爷子、老祖奶、小奶、老姑奶、老爹、大爷、大伯、大姑(老姑)、老叔或本家老婶等等。长辈对晚辈则按“排字”呼其名。有的还以对方的职务(官衔)、职业、学位等相称。更有甚者竟然对长辈或平辈直呼其姓名。


  二、都氏人称呼不规范的原因

  目前都氏人在称呼上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大致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华夏都氏系出多门,各系《族谱》“排字”不一,即便是有辈份排字的本系或本支人口也是繁衍进度不一,导致年龄大小不同;二是没有《族谱》排字或另一系有《族谱》的人(比如山东烟台都氏支系与其他都氏支系等),只能以年龄大小、或职务高低及所谓“能耐”论辈份;三是各地、各家的习俗迥异,叫法各异,而一直又没有一个“规矩”来规范族人的称呼。往往在相互称谓时,弄得开口人脸热,被叫者面红。本人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次,偶遇一位“本”字辈的女性族人,当称其为“姑奶”时,对方面红耳赤地对我说:“我小你好几岁,这么叫我,真不好意思。要么就叫名字吧。”此言一出,双方尴尬。其主要原因还是文明和文化程度的差异。


  三、为何要规范都氏人的称呼

  姓名这个看似简单的称呼,放到注重礼仪的中国文化这里就不再简单了。怎样称呼对方的姓名,这里面有不少讲究。为了尊重他人的姓名,我国文化有“避讳”一说。正是这一说法,不仅让无数同姓人感到困扰,更给我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少麻烦。

  作为都氏人,均应为家族文明进步而尽力。称呼是一面镜子。中国人的称呼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与变迁,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对宗法礼制的重视,透射着一种“礼让、谦恭”的精神,这种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中流露出来。从一个家族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家族的风貌。既然已经确立“都氏文化”是都氏族人今后发展的方向,那么我想研究和确立族人尊称,或许既能透露出族人文化气息,又可兼顾各方感受。因此,研究和确定都氏人称呼是一种文明之举。

  我国传统中,人有名(又分乳名、大名、笔名)、字(又有小字)、号(又分谥号、尊号、庙号)之分(如我父亲名兴中、字茂林、号熊源),在互称时“礼”字当先(按传统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称对方的“字”为尊敬),而当下很少有人能报出自己的“字号”。如果是自家人以长幼之序相称是天经地义;本宗亲属论“字”排辈是顺理成章。但非本宗族人,又年龄相差悬殊,若把对方“抬高”了,授者难免有“妄自菲薄”、“趋炎附势”、“吮痈舐痔”之媚态,受者恐担“妄自尊大”、“矜才使气”、“鸠占鹊巢”之嫌疑。过去人们常说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往往是从“礼崩乐坏”开始。所以,不伦不类,有辱门风的事万万不可出自都氏之门。如何“与时俱进”和承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如何以“礼”相称,已是都氏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四、都氏人应如何称呼

  本人孤陋寡闻,管见所及,只能披沙拣金,最终想出了几个称呼之词,以供族人参考:

  1、对相同支系年龄少辈分高的人何如称呼。

  相同支系长辈,无论年龄大小,以《族谱》辈份排字称呼是可以的,但因被称呼者年龄少于自己的,对称呼其叔(姑)、爷(姑奶)、太爷(太姑奶)难以接受的,可使用“先达”或“前达”、“仰瞻”等尊敬称呼(以下简称尊称)。

  “先达”:先于自己达到了辈份(年龄)、品行、成就或学历、阅历、经历等高度的人。古文指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如《颜氏家训·勉学》:“……皆有先达,可为师表。”《论桐城派》:“……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前达”:与“先达”之意相近。古文指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如《旧唐书·儒学传下·王元感》:“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多得。”《唐摭言·海叙不遇》:“门族甲于天下……颇为前达所推。”“仰瞻”:(与“俯”相对)仰首、仰承、瞻拜、瞻谒。如曹植《应诏》诗:“嘉詔未赐,朝覲莫从。仰瞻城阈,俯惟阙庭。”《容斋三笔序》:“仰瞻昔贤,犹駑蹇之视天驥。”《尺牍大全》:“仰瞻星岳,殊切依依。”

  2、对相同支系年龄大辈份低的人如何称呼。

  对相同支系辈份低、年龄少于自己,直呼其名是可以的。但对辈份低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称其侄子、孙子不妥,可使用“嗣贤”、“哲嗣”或“少卿”等称呼。在烟台也有简称“一家子”。

  “嗣贤”:有后者、接续、继承、贤德、贤明、贤惠之意。是指能够继承事业的贤德后人。如《梁书·武帝下》:“命世兴王,嗣贤传业,声称不朽……”。“哲嗣”:对后代的敬称。如《秋水轩尺牍·复沈一斋、陈竺山》:“……曾见漪园哲嗣,华实并茂,器宇不凡……”。“少卿”:古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对相同支系的同辈人如何称呼。

  对相同支系的同辈人,可按照年龄称其:“族兄、族弟、族姐、族妹”或加“名”直称兄弟姐妹。如对年龄少于自己的,也可直呼其名,或名字后加“老弟、小弟”或“小妹”。

  4、对不同支系,排不上辈分的族人如何称呼。

  对不同支系,排不上辈分的族人,一般按照年龄来称呼。长自己二十岁左右可视为长辈,少于自己二十岁左右可视为晚辈。对年长者也可以“先达”或“前达”、“仰瞻”等尊称。对所有都氏人,也可统称“同宗、同谱、同姓、宗亲、族人”等。如在族人团聚时,可用 “各位同宗(同谱、同姓、宗亲、族人)好!”。

  愚人上述建言,仅为一孔之见,万望族人不吝赐教,集思广益,去芜存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