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6852013-08-03 23:37:19 来源: 《都氏家祠》博客
“烧锅屯”与“酒馆村”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有个名叫“酒馆”的大村子,将近三千人,其中有一半人口姓都。初知的人都觉得好奇:村名多以姓氏、山川、河流或风物命名,而以“酒馆”为村名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来由呢?事实上,关于这村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代代相传。据《牟平县地名志》载:(此村)地处大道(古称官道)旁,明朝时曾有人在此开酒馆,清初建村时得名“酒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因感念前朝蒙古族官员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当政时的亲民善举,不仅没有抄家问斩,而且钦赐必里海后裔子孙姓都,并按照蒙古族“择水草而居”的习惯,封一隅水草丰美之地给都氏子孙,即今天的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为求生存、谋繁衍,这些都氏先人在继承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养牛习耕作,造船学捕鱼”,很快与周边汉族兄弟融为一体,逐步消除了蒙族与汉族的差别。
北头村西南三华里处,有一处官府设立的驿站(古时专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是芝罘、宁海(今牟平)、文登、威海间往来的必经之路。北头村都氏两兄弟慕名而来,利用蒙古先祖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分别在驿站东西两边做起了酿酒生意,并开了一家小酒馆,周围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后来人们称呼为“东烧锅”、“西烧锅”。
东来西往的客商、士子途经这里,都闻名进店小歇,后来生意日见兴旺,就兼营住宿,“东烧锅”、“西烧锅”的名字逐渐被“酒馆”所代替。
让酒馆美名传得更远,还有一段故事。说是文登有一位去烟台乘船到关东贩运木材的人,傍晚时分途经酒馆,投宿于此。次日一早,即匆匆西行赶路。当日酒店伙计在整理床铺时发现了一包纹银,而这铺位正是昨晚文登客人的休息之处。伙计赶忙报告了都掌柜,都掌柜心急如焚:客人经商,银两必不可缺,若发现银子丢失,说不定急成什么样呢,但思来想去,又无良策,只好先把银子原封不动地带回家中妥善保存。他相信客人准会返回寻找的,届时悉数归还也就是了。次日天色微明,都掌柜就听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西由远而近,直奔酒馆而来。一看果然是文登客人来到门前。客官翻身下马,神色惶然,大汗淋漓。尚未等来人开口,都氏即忙上前拉住他双手:“放心,放心!客官的银两分文不少,我正等着你呢。”这位客官闻听此言,扑通一声,跪地不起,千恩万谢,泪如雨下……几个月之后,文登这位客官从关东贩运木材顺利回来。他在烟台请人制作了一块匾,上书:“德馨醇香”,又请了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亲自把赠匾披红挂彩,端放在酒馆正门之上。从那以后,诚信待客、拾金不昧的“酒馆”美名传得更远了,生意更红火了。
据说,这位文登客官还收了都掌柜的一位儿子学徒,并带到东北做生意,后来都掌柜的这位儿子发达了,在吉林安营扎寨,将住居村落起名为烧锅屯,即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烧锅屯。
——根据高承柱收集的资料整理
Copyright © 2008 - 2025 Dushijiaci,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氏家祠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ICP证:鲁ICP备13026789号-2 技术支持:都百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