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都氏概况

河南省都氏人口分布及源流概述(都永昌等)

点击数:95802013-09-08 00:33:07 来源: 《河南都氏宗亲会》博客


河南都氏人口分布及源流概述



  据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统计,河南都氏人口总数约17000人,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分布于全省各地。


  一、主要祖居地

  河南都氏族人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域:

  (一)焦作市,5304人。分布于修武县五里源乡西水寨村、东水寨村、朱营村、东板桥村、五里源村、马坊村、岸上乡古洞窑村;沁阳市(县级)西向镇;马村区的冯营村、北庄村;温县若干村。

  (二)安阳市,3783人。分布于滑县万古镇寺台村、西九营村、刺马林村。

  (三)新乡市,2536人。分布于新乡县河合乡、七里营镇新庄村、辉县市峪河镇小作村、南村乡北东坡村。

  (四)洛阳市,1571人。分布于偃师山化乡王瑶村、顾县镇东王村、伊川县鸣皋镇干河村。

  (五)平顶山市,717人。分布于鲁山县张官营镇临河村。 

  (六)郑州市,711人。分布于中牟县,原始分布集中在中牟城北耿石里(今万滩镇耿石屯),目前万滩、油房头、东漳、关家、王庄、闹市口村、王林庄、辛庄、曹宋等村。

  (七)濮阳市,628人。分布于清丰县固城乡都张庄、城关镇闫石庄(也称都家庄)

  (八)许昌市,189人。分布于禹州方山镇庄沟村。

  (九)南阳市,166人。分布于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

  (十)其他有都氏族人居住而无相关资料的:信阳市31人;三门峡市58人;河南漯河市67人;鹤壁市124人;开封市141人;商丘市148人;周口市251人; 济源市294人;驻马店市306人。 

 

二、源流及考证

  (一)焦作市修武县及马村区、新乡辉县都氏源流考证。

  修武县都姓及周边冯营、北庄、新乡辉县小作村都姓,均由该县五里源乡西水寨发源。该村保留有建于1953年的都氏宗祠一座,1957年编修的族谱及后续族谱多册。

  据修武西水寨村保留的族谱及乾隆年祖碑记载,该地都氏家族来源于山西陵川。西水寨村现存族谱,确切修谱时间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957年重新誊录。序中提到:吾都氏族由山西省泽州府陵川县,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省修武县西水寨村,距今已六百余年。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北邻壶关,西连高平,西北接长治县,西南连晋城,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距离修武约20公里。陵川都氏,宋、金时期就有史料记载,随着人口繁衍和岁月变迁,陵川都氏后裔迁徙到周边及其他地方,是很自然的现象。修武族人由于中原战乱频繁,至民国年间已无从考证族谱,为重修家谱,根据祖碑记载,派人到陵川探访都氏渊源,发现陵川都氏族谱,将陵川都氏族谱序言抄录于新编族谱之前。依据修武县都氏族谱内收录的两篇《陵川都氏族谱序》(成文于明朝嘉靖壬子年1552年,撰写人都永思),及修武都氏族人在陵川县义门村考察所发现的碑刻、及当地州、府志记载、百姓访谈,可以将陵川都氏历史追溯到北宋元丰时期。陵川都氏先祖有宋代:敕赠金紫光禄大夫都道宁,朝请大夫、转梓州转运使都贶,光禄寺卿掌太医院都嘉猷(都贶之侄),丁酉科举人都大荣。金代:皇统中进士都瓘 等。

  另,据族谱第四次续修谱序所记:新郑县都庄村(隶属河南中部郑州市)都氏祠堂碑石记载(石碑创立时间待考),兄弟三人一起迁到河南,老大居住修武县西水寨村,老二居住辉县小作村,老三居住新郑县都庄村。

  新乡辉县小作村都氏于1957年到修武西水寨续家谱,已确定与西水寨都氏系出一门。但关于新郑都氏与修武都氏系出同门的记叙,至今未有进一步考证。

  沁阳及温县都氏来源。沁阳现有都氏族人千余口,主要定居于山王庄、西向镇,现保有光绪33年所修族谱一本,祠堂一座。据沁阳族谱记载,该系族人原有族谱,光绪24年老族谱毁于火患,后根据族人传言、墓碑、神主排位编篡新谱。该序言提到本支族人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温县都氏约百余户,无明确源流,据传由沁阳迁徙而去定居。

  (二)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寺台村及周边都氏源流考证。

  寺台村人口3600多人,其中70%的人姓都,周边的西九营、刺马林村也有五六百人姓都,都是从寺台村迁出去的。寺台村保留有两座都氏宗祠,一本《都世箓谱》,两幅都氏家堂,其中一幅是“大清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编修的、一幅是1995年誊录的。《都世箓谱》最初形成年代为“大明崇祯七年(1634)岁次甲戌孟冬望月”,都开运手著。之后,清康熙12年(1673)都恒信重录,清乾隆20年(1755)都俊杰重修,清嘉庆十年(1805)都大用、都万锺、都七步协力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众族人同修。其中的《族谱引》提到:“都氏族谱谱都氏之族也,都氏系前朝都督府大元帅之后,迄今世代遥远兼蔓延繁多,其详不可得闻也。”太始祖“歪天成”、始祖“保仲祥”、“保仲宽”等 以及无具体名字称呼的“大老”、“二老”、“三老”、“五老”等,关于祖源以“不可考”而未作进一步解释。这份都氏族谱记载的是“大老” 这一支,其他几支则没有表述。据该族谱序言“都氏系前朝都督府大元帅之后”可以推断,明朝时所称前朝,就是元朝,此支都氏族人与山东登州府宁海州蒙古支都氏同源。

  (三)郑州市都氏源流考证。郑州都姓人口不是很多,而且比较分散。已知的目前只有中牟县,原始分布集中在中牟城北耿石里(今万滩镇耿石屯),目前万滩、油房头、东漳、关家、王庄、闹市口村、王林庄、辛庄、曹宋等村都有都姓人散居。这支都姓人保存了民国三十七年编修的《都氏族谱》。2010年8月当地族人对族谱进行了续修。新修家谱共有3篇序言:2010年8月,续修人都保安《续修宗谱序》;民国三十七年编修人都际唐《创修宗谱序》;民国三十七年编修人都际泰《创立宗谱序》。郑州市中牟县都氏宗族,长期居住中牟城北耿石里,以农业为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风俗淳朴,耕读传家。自始祖有记载开始距今延续约200多年,繁衍十代。清朝道光末年,黄河决口之后,各门散居在万滩、油房头、东漳、关家、王庄、闹市口村、王林庄、辛庄、曹宋等村。一世祖为兄弟二人(或云系胞兄弟,或云系堂兄弟),因年代久远,名字及生卒年月不详。但记载,其中一人育有四子,长子都文雅,次子名字不详,三子都甲森,四子都文化。另一人育有都恒昌、都合昌、都世昌等。东漳村的记载比较详细, 其中提到,二代都甲森生于清朝嘉庆十二年,三代都丙炎生于清朝咸丰五年,四代都嵩峰生于清朝同治九年,五代都际泰生于清光绪十七年,都际唐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六代都保舜生于清朝宣统二年,都保治生于民国四年,都保民生于民国十年,都保玉生于民国十七年,都保安生于民国二十一年,都保华生于民国二十三年等。关于中牟县都氏的祖源,民国二十七年都际泰《创立宗谱序》中提到:“溯吾族之由来,据先祖之传言,考旁文之记载,知吾族於洪武定鼎之初,远自洪洞迁来。”2010年都保安《续修宗谱序》中介绍:“得姓世祖”古代春秋时期,郑公孙阙,字子都,其后以父字为姓,相传姓都。“祖居堂号”,后魏置黎阳郡,现在河南省浚县县城以东2公里。

  根据族谱序言文字,我们可以推算:这支都姓人一世祖生活年代应该是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只有二百多年。迁徙到此地的时间是清朝中期,与原谱书编修人推断的明朝洪武定鼎之初相差四百年。这支都姓人的祖源,原谱书编修人根据“先祖传言”、“考证旁文”,认为是明洪武从山西洪洞迁来,说明编修谱书时并未找到明确佐证,只是沿用了《百家姓》上的通用说法。因此,这支都姓人到底是从哪里迁徙而来还是个未知数。至于得姓世祖为春秋郑公孙阙、祖居堂号为黎阳郡,都是沿用了《百家姓》上通用说法,并非本支都姓人特有的准确渊源。


  (四)洛阳市偃师市都氏源流考证。1957年,偃师、巩义两地先辈修订《都氏家谱》序载:都氏先祖世代就居于土地庙沟,闻族老者相传,至于四十五世矣。明季遭匪,家谱沦亡;先祖名讳,俱以失传。未得证实,不敢妄书;乃所存者,惟三十五、三十六二世。字排行有八,下代字起讳十二而知有后,嗣者仅予一支,其余不晓何往。至清初祖讳文朝一生四支,长讳景善仍居故里,次讳景行居焦湾(巩义市康店镇),三讳景星迁王瑶(偃师市山化乡),四讳景思迁东王村(偃师市顾县镇)。户多干繁,各居一村,宗支恐有失次。因此遍览家轴,细察荣碑,三十五世祖讳可勤,改一世辑续于谱,以下数代按门接续,凡四支中某人为某所出,无不详书于谱。虽处地异,皆可明其本源颠末。援笔以誌,以表厥功。但欲后世有偕予志者,续继复续庶可永远不失。

  根据当地族谱记载:这支都姓人,其中后人有一支迁往山西省绛县郝庄乡,一支迁往陕西大荔县埝桥乡新兴村,一支迁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一支迁往山东省东平县。一支迁往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城关镇。

 

  三、河南各地族人所用辈字

  (一)焦作市修武县、马村区、新乡市辉县市峪河镇小作村用字:怀、治、国、喜、庆、长、德、建、逊、福、寿、根;

  (二)洛阳市:平标振英灵,耀万善昭仁(不全);洛阳北面一支:玖、立、其、现、勇、兴、玉、凤、林、祥、修、治、家、国、泰、平、安、本、善、良(不全) 偃师都氏35世——64世辈分用字:戡山文景布,英华裕蕴藏,宝辉符玉润,爪跣现珠光,积厚源辰庆,宗德毓馨香。

  (三)周口市:天、客、绍……(不全)。

  (四)郑州市:世、学、文、明、庆等或乃、伯、永……(不全)。郑州市中牟县完整版:永承祖惠,广增宏德,忠厚传家,延长世泽。

  (五)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寺台村:自二十三世起开始排辈以下十个字为顺序,延、宗、文、俊、瑞、少、惠、世、敬、增。

      (六)南阳市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贤,启,用,瑞.....候,堂,炳,文,晓......(不全)

       (七)平顶山市鲁山县临河村:可、云、□、□、□、林、永、成、耕、明、国、现、若等。

      (八)濮阳市清丰县固城乡都张庄、城关镇闫石庄:辛、廷、绍、行、清、同、怀、培、文、建、彦(不全)。

  根据目前的考证,河南都氏族群或许呈现汉族和蒙族交叉分布的趋势,且历史上元末明初山东都姓系蒙古族之后,为避明廷伐戮,曾于明初向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迁徙避祸,且滑县一支有记载系前朝大元帅,故不敢妄断我河南族人无山东一族迁来杂居,或本为蒙族为避战祸而伪称汉人。多地祖碑、族谱均记载,系由洪武年间从外地迁到当地落户;而根据各地族谱世系推断,清乾隆年间,有多地都姓大迁移,是何缘由尚待考证。


作者:都永昌、都豫良、都基民等